热点内容

【信技学“习”进行时】 研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作者:韩雪    时间:2018-05-15 16:43:39   点击: 次

 

1.写作背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由恩格斯于1877-1878年写成的著作《反杜林论》中的三章编成的。

1880年恩格斯应保·拉法格的请求把《反杜林论》中的三章(《引论》的第1章、第3编的第1章和第2章)改写成为一篇独立的通俗的著作。

写作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消除杜林的影响, 促进德国党的健康成长。而深层的蕴意则是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 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2.作品内容

 

  第一部分

?第一章  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历史局限性


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和他们的学说


三、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恩格斯认为,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个人的学说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们开始用经济基础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他们提出了对未来新社会构想,这些构想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他们进行了实践。

 

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其中仍有理论缺陷。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没有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去发现历史必然性;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这些理论上的缺陷是由唯心史观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历史条件的局限。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很发展,基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第二部分

 

?第二章  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一、古代辩证法和近代形而上学的产生,黑格尔哲学的伟大功绩和历史局限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哲学史上的重大变革

 

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第二部分中,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

在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

 

另外,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和动力。

第三部分

 

?第三章  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三、资本主义垄断和国有化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是包含着解决矛盾的手段和线索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了预测。

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

3.读后感想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观反映了他们对时代的科学判断和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和产生危机与无产阶级兴起、斗争和获得解放,是时代发展的主脉。

 

如同原文中所言“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向共产主义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把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与共产主义的事业连在一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观。应该说,马克思主义从诞生时起,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有品格。

 

如同原文中所言“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需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工人运动中得以广泛传播,证明了“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的真理性。其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易于被工人阶级理解和接受。

恩格斯把晦涩严肃的学术著作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读物,为工人大众所喜闻乐见。可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好说明和注释。

 

启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种主观意愿,而是实践的呼唤和需要。从根本上说,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理论内容是工人阶级的理论,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理论,正因为如此,最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它、理解它、接受它。

马克思主义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无论是在理论形式还是理论风格,必须贴近人民群众,必须通俗易懂。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出书斋

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谛。

 

三、马克思主义欧洲化、中国化、世界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化,是指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已传遍欧洲并被付诸实践。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化,是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成果。此后,进入20世纪还有一个俄国化问题--列宁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化也包括俄国化。

马克思主义欧洲化,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欧洲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伟大实践。这是一个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问题,这也是一个历史进程。

 

如同文中所说“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是历史的必然。

 

 

 

 

 

 

分享到:

0

上一篇: 【信技学“习”进行时】 《实践论》研读报告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