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专业代码078401或040110 授予理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好的品德,乐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在教育技术学科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该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3. 具备能独立地从事教育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能力。
4. 热爱教师工作,具有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 毕业生可在教育研究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和相关管理工作,也可在高校、中小学从事相关教学及科研工作,在企业从事培训教学系统和资源的设计与制作,在从事教育软件与资源设计与开发的公司从事开发工作。
二、研究方向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形成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教育系统设计与绩效评估、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政策、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知识服务&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化学习平台技术等研究方向。
1.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内涵、外延及研究范畴;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及方法论;技术、教育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及教育技术哲学思考;教育技术学发展史与学科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技术引发学习方式变化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等。
2. 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本方向主要研究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策略、模式、评价等基本问题;新媒体支持下的教学系统设计基本方法;绩效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企业或组织中的学习、培训或训练中的应用。
3. 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本方向主要进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教育信息化智能评测与决策系统研究、我国不同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策略和机制研究、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模型和方法学研究、区域教育信息化中信息资源与组织体系等建设理论研究。
4. 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化(多媒体及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方法,研究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和有关开发技术,研究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方法与策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5. 知识服务&智能教学系统:本方向从事智能教育软件的基础理论和软件开发研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的描述、检索、获取、保护、融合、浓缩和可视化等理论和方法;面向学科的个性化教学工具、智能教学代理、专家系统等;以及教育数据挖掘方法及应用。
6. 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本方向主要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的过程、模式、支持服务及管理与评价等基本问题,探索新理念、理论指导下的满足学习对象需求的“资源设计与开发、系统设计与集成、项目规划与指导”等策略和方法。
7. 数字化学习平台技术:本方向主要研究以学习管理系统LMS为中心的开放式技术架构,包括学习内容开发软件、LMS以及基础网络环境等几个方面。规划和建设可升级、模块化、有弹性的学习管理系统,并研究以学习管理系统为核心,集成各种可应用于学习的其他技术手段。
8. 信息技术教育: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模式、方法、策略、评价等问题;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处理的理论模型、策略和方法;探索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9. 新媒体教育应用:本方向主要研究新媒体教育应用的理论、策略与方法,跟踪新媒体发展及其教育应用的趋势,探索媒体与认知交互的机制,研究教育媒体环境与新媒体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探讨新媒体支持教育变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基准学制为3年,最长年限4年。其中课程学习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1年。实行学分制,总学分36-38学分(16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34学分,实践环节4学分。
1)公共必修课程3门,7学分,其中外语课程4学分,政治课程3学分。
2)一级学科必修课程4选3门,8学分,为全院研究生必修课。
3)二级学科必修课程3-5门,7-10学分。按专业设置,本专业学生视为必修课,非本专业学生视为选修课。
4)选修课程,每名硕士生可选修6门左右课程,共12学分。
5)实践环节4学分,其中教学实践2学分,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社会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6)补修课0学分。同等学力、跨学科、跨专业硕士生,应补修地理本科主干课程,并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不计学分。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两大类: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全校公共必修课程、一级学科必修课程和二级学科必修课程。
实行学分制,本专业要求总学分达到3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2学分,选修课程12学分,实践环节4学分。
表1 硕士学分分布
课程类别
|
科目和门数
|
最低学分要求
|
全校公共必修课
|
政治2门、外语1门
|
7学分
|
一级、二级学科必修课
|
7门左右
|
15学分
|
选修课
|
6门左右
|
12学分
|
实践环节
|
教学实践
|
2学分
|
学术活动
|
2学分
|
必修环节
|
开题报告
|
不计学分
|
五、实践环节
1. 实践环节是研究生必修环节,内容包括教学实践和学术活动,各占2学分。
2. 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活动的情况须记入《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考核表》,由导师或学科组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与否,将作为其能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审核条件之一。
3. 教学实践必须面对本专业本科生,一般安排在第2学年进行,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为16学时,硕士研究生要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考核表》。已有3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4. 学术活动要求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1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2000字以上的学习报告,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考核表》。
六、科学研究
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不作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有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
七、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本学科有较重要的学术或应用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
1. 硕士研究生应于第4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详细阐述选题意义、国内外发展状况、研究内容和方案、工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导师组对开题报告进行审定。
2. 第5学期末,导师组对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课题研究进展进行中期评估检查。
3. 学位论文必须对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较全面综述,清楚地论述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论文应论点明确、论证较为严密、方法恰当、结构合理、实验和相关数据可靠、结论符合逻辑、具有新的见解、原型系统运行基本正常、字句通畅、格式规范等,并符合国家和学校相关文件的其他规定。
4. 论文答辩前1个月,导师组对论文研究成果进行评估验收,达不到要求的不得参与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按照《华中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
八、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与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后,应按照正规的科研管理模式,定期参与科研团队的学术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从事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导师有责任组织硕士研究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九、必读文献
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详见《教育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十、其他规定
1. 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3个月内制订个人培养计划。
2. 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价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考核及成绩管理办法》执行。
3.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4.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成绩合格,不计学分。
5. 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阅读“必读文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应定期检查硕士研究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平时成绩。